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《跟著陸客遊歐洲》:你看過了許多美景,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

有人說: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,移動到別人活膩的地方。

你是否會好奇,有那麼一個人千里迢迢來到你熟悉的家鄉

.他們從哪來?有怎樣的價值觀?
對生活有怎樣的期待?
他們欣賞什麼?
會在這裡看見什麼不一樣的地方?

特別是給人吵鬧、爆買印象的中國特色旅遊團,他們的「旅遊」又會是什麼樣子?

作者 Christoph Rehage(老雷),曾在北京念過書,徒步在中國旅行,對中國有自己的見解與經驗。在德國街頭遇見中國旅行團,而興起了好奇心,便參加了一個從北京出發的歐洲 13 日遊(德義瑞法),14,000 人民幣的旅行團,實際體驗在中國旅行團在歐洲的所見所聞。

原本以為這樣的主題會有一種毀滅式的趣味,實際上購物有之,拉車有之,難吃的團餐有之,卻相對想像平淡多了。

這走馬看花的歐洲行中,作者形容彷彿被困在平行世界的趣味:

門外是我們來觀光旅遊的瑞士,在屋裡卻是中國,堆滿了臨時湊集起來的櫥窗、中文標示和歐洲奢侈品。

在平行世界裡,他有時還負起讓團裡的新朋友認識歐洲的角色。這讓本書不像遊記,而是與 13 個旅行團員相處的過程記錄:開心、無奈、失望、期待。

踏上旅途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夢想,也有自己的矛盾。在「中國遊客」強烈的印象之下,他們代表的,只是他們自己。

文筆輕鬆好讀,但或許是應對於「中國」這樣的主題,作者在觀察許多現象後,多是點到為止,這讓本書常給人一種記流水帳的感覺。

當然,也可以理解為不評論、不判斷的敘事角度,也可說是一種包容方式吧。

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行動複利:踏出第一步的行動,頭兒過了還有肩膀膝腳趾

 Scalers 的《行動複利》圍繞在「行動」與「累積」的威力,對容易因為陷於「改變-放棄」迴圈而焦慮的現代人,是能提升其認知格局的一本書。作者則說,本書內容為人們「如何持續」的思考實驗,希望能成為「持續行動者」的行為指南。

「為什麼道理都懂,卻過不好這一生?」

光是懂一個道理,就有不同層次——就像有些錯,非得要自己也錯過,才會刻骨銘心。

對於「懂」,每個人付出代價就不同,但在被現實打擊之前,人只是處於在模糊的認知,以為自己懂了,重複犯下相同的錯誤:我又熱血啦、我又放棄啦。

換句話說,生活一再出現同樣挫折,就是準備要修正認知的信號。

行動修正認知

從大綱編排可以看出作者想鋪陳的用心,雖然格局一放大,有些主題讀起來就扣連沒那麼緊密,會有種「嗯?為什麼會在這裡說這個?」的感覺,但這樣的編排還是蠻新鮮的,也與一般的雞湯書籍有所區別。

這四個章節分別對應到累積行動的四個階段,及其所對應到的困難與課題:

  • 「先行動,再思考」:從開始行動到持續 10 天後的困難與解法
  • 「如何快速進入新領域」:持續 10 天到持續 100 天行動的課題
  • 「競爭壁壘是如何形成的」:探討行動 100 天到 1000 天的課題
  • 「保護大腦比保護錢包重要」:行動累積未來 10,000 天的展望

 > 行動累積的前 10 天

前 10 天,人通常是受到刺激而行動,所以不能繼續被動等待刺激,也要能主動創造刺激。並注意不要設立太遠大的目標,而是確立能持續每天行動的「最低限度」,

在輕度的行動中慢慢感受變化,體會到行動提升對自我時間與行動的感知更精準。 當你對自己的認知提升時,就能更有條理制定計劃,也能做到從未做到過的事。

人會自卑、猶豫、害怕投入、尋求捷徑,是因為缺乏行動帶來的確定感、自信心與安全感。

但想成長進步,也要同時接受一個真相——「做了很多事,也未必能馬上得到想要的結果」。因為現在沒結果,不代表以後沒結果,只要出發了,不管彎路直路,都是自己走過的路。

 > 行動累積的 10 ~100 天

持續行動累積約三個月後,那些無法透過簡單步驟獲得的能力,會透過「湧現」而浮出水面:類似像做了 A 行動,輔助的 B 技能也同樣有所成長。

在行動累積 100 天左右,多少有點階段性的小成果,也會有需要點心力才能解決的困難。最初的興趣也不再有趣,但只要開始出現偷懶逃避的心態,行動的格局就會變得狹窄。這時需要每天記錄覆盤,強化對時間的感知,增加對行動的驗證。

這個時期也常陷入自我質疑:好難喔、我真的想繼續做嗎?繼續做下去有意義嗎?

與前一個時期相同,這也是挑戰自我價值與認知水準的時候,最省事的方法不是尋找捷徑,更不是放棄,而是直接面對問題。世間萬物沒那麼多故弄玄虛,你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看見,自然就會發現了。

  > 行動累積的 100 ~1000 天

行動後已累積了 3 年有餘,成為了能力的競爭優勢,也同時形成人視野的界線。而在變遷快速的當代社會中,這也會成為競爭的包袱。除了堅持行動的累積,面對社會環境改變,如何能既維持優勢又保持彈性?就是這個時期的課題。

運用時間不可逆的特質,作者提出三個保持行動累積優勢的觀點:

如果這個能力具備未來需要,別人不具備且無法快速獲得,自己已具備的能力,那未來競爭優勢就相當明顯。

但未來並不可預期,因此要積極塑造參與未來的過程,獲得/建構獨特的競爭優勢。類似參與影響產業規則制定,或是透過影響力讓別人相信自己建構的未來。

追隨能建構未來的商業領袖,成為核心團隊。 

 > 行動累積的 1,000 ~10,000 天

行動累積的 10.000 天後,我們所累積的,就是我們所選擇成為的。但這時又要如何看待自己?如何能不過度批判,也不為此驕矜自喜。

本篇章標題為 「保護大腦比保護錢包重要」 ,選擇了這樣的觀點與信念,就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型態,最初當初與同伴相比的微小偏差,也在現實中實現為顯著的差距。

對於持續行動者而言,要想打破自我設下的牢籠,就是保持換位思考與尊重現實,並注意那些大腦想要相信,卻有所危害的美好理念。

 「持續行動,刻意學習,認知升級」

其實根據行動持續的難度,每個人多少都有持續行動的經驗,也會是自己的認知升級專家。透過作者提出的行動四階段,正是讓讀者從不同視野,看見不同風景與課題:

第一階段,主要靠決心與衝勁推動,需要有一百天的認知格局,否則會用完衝勁。

第二階段,有很多人會因為自滿而停下腳步,這時更要梳理想法,認清現狀,為下一階段打基礎。

第三階段,感受到時間的力量,但所累積的成果會成為新的界線,因此需要更大的視野來提升個人胸懷與人生格局

第四階段,是判斷、選擇影響長遠的價值觀,輔助思考的知識範圍也會擴增(如歷史、哲學),避免小至個人大至文化社會誤入歧途。

你所遇到的問題,都可以放在更宏大的角度來檢驗,不斷讓新認知在腦中生長。

而這一切,都是為了能讓你繼續以更高的角度,去勉勵正在累積人生的自己。

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

《離職後的自由》:追求自由,首先要從發現枷鎖開始

《離職後的自由:無負累、更自在的人生下半場,就從燙了爆炸頭開始!》

作者: 稲垣えみ子      出版社:三采

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

《這個國文老師不識字》:知識會隨時間改變,那老師還能教什麼?

這幾年整理家裡,發現以前很喜歡的校園小說,就去搜尋了作者的近況。發現出了新書,才知道他去當了高職幼保科的國文老師。

本書由穹風/游老師寫下 30 篇與學生你來我往的真實案例。書名也很妙,明明是國文老師,還說自己不識字,那是打算要教什麼?從這樣的切入點,你可以看到老師沒在客套地說:

「國字寫不出來,寫注音也可以」

「生日也只是 365 天的其中一天」

「你夠格,別人才會把希望放在你身上。」

每個小章節前面都會有一個『這裡很重要,但不會考」的小提醒,沒有經天緯地的奧秘、沒有救國救民的道理,因為「我」只是聊聊不同與你以往的老師,想分享的觀點:

要肯定自我、要把握當下、要找到夢想,然後「我」會盡全力幫你實現夢想,這是我心目中一個好老師必須完成的最大任務,也是「我」唯一的任務。

作者自陳並非正規路線的老師,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教育家。只是當過一名很稱職的爛學生,所以明白那種成績落後、吊車尾的孩子,會有多麼沮喪與痛苦。

不同的是,當年沒有什麼老師能教,自信要怎麼找,所以犯過很多錯、走過冤枉路。跌跌撞撞,因此不想在自己當老師之後,在這群孩子身上又重現。

走過青少年的校園生活,你的老師都教了些什麼?現在又剩下了什麼?想起在影劇作品裡非典型教室裡的老師們:鬼塚英吉(麻辣教師)、櫻木建二(東大特訓班),殺老師(暗殺教室),徐磊(麻辣鮮師)…

模式都是一樣的,被成績取向的主流價值觀排除的一班孩子,遇到了一個特別的老師,發現自己的可能性,改變或迷惘或放棄的人生,這不也是身為學生所渴求的教育嗎?

知識學了會過時、會遺忘,但改變了我們的那些人生道理,才是一輩子的禮物。

分享另一個類似想法的特別老師,看看他教給了孩子什麼:


感謝所有人生中遇到的老師們,不只是教學,也守護著正在萌芽的人性。

現在你還記得老師的哪句影響人生的提醒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