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行動複利:踏出第一步的行動,頭兒過了還有肩膀膝腳趾

 Scalers 的《行動複利》圍繞在「行動」與「累積」的威力,對容易因為陷於「改變-放棄」迴圈而焦慮的現代人,是能提升其認知格局的一本書。作者則說,本書內容為人們「如何持續」的思考實驗,希望能成為「持續行動者」的行為指南。

「為什麼道理都懂,卻過不好這一生?」

光是懂一個道理,就有不同層次——就像有些錯,非得要自己也錯過,才會刻骨銘心。

對於「懂」,每個人付出代價就不同,但在被現實打擊之前,人只是處於在模糊的認知,以為自己懂了,重複犯下相同的錯誤:我又熱血啦、我又放棄啦。

換句話說,生活一再出現同樣挫折,就是準備要修正認知的信號。

行動修正認知

從大綱編排可以看出作者想鋪陳的用心,雖然格局一放大,有些主題讀起來就扣連沒那麼緊密,會有種「嗯?為什麼會在這裡說這個?」的感覺,但這樣的編排還是蠻新鮮的,也與一般的雞湯書籍有所區別。

這四個章節分別對應到累積行動的四個階段,及其所對應到的困難與課題:

  • 「先行動,再思考」:從開始行動到持續 10 天後的困難與解法
  • 「如何快速進入新領域」:持續 10 天到持續 100 天行動的課題
  • 「競爭壁壘是如何形成的」:探討行動 100 天到 1000 天的課題
  • 「保護大腦比保護錢包重要」:行動累積未來 10,000 天的展望

 > 行動累積的前 10 天

前 10 天,人通常是受到刺激而行動,所以不能繼續被動等待刺激,也要能主動創造刺激。並注意不要設立太遠大的目標,而是確立能持續每天行動的「最低限度」,

在輕度的行動中慢慢感受變化,體會到行動提升對自我時間與行動的感知更精準。 當你對自己的認知提升時,就能更有條理制定計劃,也能做到從未做到過的事。

人會自卑、猶豫、害怕投入、尋求捷徑,是因為缺乏行動帶來的確定感、自信心與安全感。

但想成長進步,也要同時接受一個真相——「做了很多事,也未必能馬上得到想要的結果」。因為現在沒結果,不代表以後沒結果,只要出發了,不管彎路直路,都是自己走過的路。

 > 行動累積的 10 ~100 天

持續行動累積約三個月後,那些無法透過簡單步驟獲得的能力,會透過「湧現」而浮出水面:類似像做了 A 行動,輔助的 B 技能也同樣有所成長。

在行動累積 100 天左右,多少有點階段性的小成果,也會有需要點心力才能解決的困難。最初的興趣也不再有趣,但只要開始出現偷懶逃避的心態,行動的格局就會變得狹窄。這時需要每天記錄覆盤,強化對時間的感知,增加對行動的驗證。

這個時期也常陷入自我質疑:好難喔、我真的想繼續做嗎?繼續做下去有意義嗎?

與前一個時期相同,這也是挑戰自我價值與認知水準的時候,最省事的方法不是尋找捷徑,更不是放棄,而是直接面對問題。世間萬物沒那麼多故弄玄虛,你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看見,自然就會發現了。

  > 行動累積的 100 ~1000 天

行動後已累積了 3 年有餘,成為了能力的競爭優勢,也同時形成人視野的界線。而在變遷快速的當代社會中,這也會成為競爭的包袱。除了堅持行動的累積,面對社會環境改變,如何能既維持優勢又保持彈性?就是這個時期的課題。

運用時間不可逆的特質,作者提出三個保持行動累積優勢的觀點:

如果這個能力具備未來需要,別人不具備且無法快速獲得,自己已具備的能力,那未來競爭優勢就相當明顯。

但未來並不可預期,因此要積極塑造參與未來的過程,獲得/建構獨特的競爭優勢。類似參與影響產業規則制定,或是透過影響力讓別人相信自己建構的未來。

追隨能建構未來的商業領袖,成為核心團隊。 

 > 行動累積的 1,000 ~10,000 天

行動累積的 10.000 天後,我們所累積的,就是我們所選擇成為的。但這時又要如何看待自己?如何能不過度批判,也不為此驕矜自喜。

本篇章標題為 「保護大腦比保護錢包重要」 ,選擇了這樣的觀點與信念,就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型態,最初當初與同伴相比的微小偏差,也在現實中實現為顯著的差距。

對於持續行動者而言,要想打破自我設下的牢籠,就是保持換位思考與尊重現實,並注意那些大腦想要相信,卻有所危害的美好理念。

 「持續行動,刻意學習,認知升級」

其實根據行動持續的難度,每個人多少都有持續行動的經驗,也會是自己的認知升級專家。透過作者提出的行動四階段,正是讓讀者從不同視野,看見不同風景與課題:

第一階段,主要靠決心與衝勁推動,需要有一百天的認知格局,否則會用完衝勁。

第二階段,有很多人會因為自滿而停下腳步,這時更要梳理想法,認清現狀,為下一階段打基礎。

第三階段,感受到時間的力量,但所累積的成果會成為新的界線,因此需要更大的視野來提升個人胸懷與人生格局

第四階段,是判斷、選擇影響長遠的價值觀,輔助思考的知識範圍也會擴增(如歷史、哲學),避免小至個人大至文化社會誤入歧途。

你所遇到的問題,都可以放在更宏大的角度來檢驗,不斷讓新認知在腦中生長。

而這一切,都是為了能讓你繼續以更高的角度,去勉勵正在累積人生的自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