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

《威卡騙局》:謊言能撐多久,就看人願意相信多久

Die Wirecard-Story: Die Geschichte einer Milliarden-Lüge

作者:Volker ter Haseborg, Melanie Bergermann

譯者: 彭意梅    ||     出版社:商周出版

2020 年回頭來看就是個疫情年,在這一年企業倒閉並不奇怪。也因此,台灣大概沒多少人注意到德國一間叫做 Wirecard 公司破產倒閉,你沒認真的讀的,卻是德國金融史上最驚人的詐欺案。

想像一下,如果台灣前五十大企業,納入0050 的跨國企業,不只每年都賺錢,還是代表台灣也能踏上金融科技的世界級舞台。然後兩間會計事務在某天所拒絕簽署財報,因為過去幾年幾百億的獲利根本就不存在。

嘩,那真的是你所相信的東西、認知到的世界,還有股價都是啪,沒了。這就是發生在德國DAX指數股,威卡(Wirecard)的故事。

《威卡騙局》是由《經濟週刊》(WirtschaftsWoche)兩位記者 Volker ter Haseborg 與 Melanie Bergermann 在多年關注與採訪後,報導了威卡從發跡、巔峰以至於瓦解的過程,對這間公司的背景、經營模式、財報如何不實的可疑行動有完整清楚的寫作,這就留待你一讀時來感受。但一場落幕的騙局,能給人們什麼提醒? 

謊能說多久,就是人相信了多久

『…宛如降臨在金融業的聖靈,他是德國金融科技的化身。』—《商報》(Handelsblatt),2018

所有詐欺案在事後被踢爆的時候,人們總是會問「難道沒人發現嗎?」事實上就算前幾年能過了會計與監管的關,光是財報最簡單的應負帳款過高、競爭對手調查,許多對沖基金與看空投資人早已經提出與公司說法不同的疑慮。

但就像所有成立的騙局一樣,只有願意相信的人,才會被欺騙。

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,威卡頂著科技需求的光環(電子支付)與對指數成分股的信任感。你可能以為我會說「還是要重視基本面分析啦」之類的浮濫廢話。

確實,懂得基本面的人,絕對不會相信威卡是能長期看好的公司,如果只是這樣,那也就是很好的結果了。但以投資股票這件事來說,還想進一步「改變別人的看法」可能是一件辛苦的事。

書裡每個早就點出威卡在財報問題的人,都經歷過好幾年的自我懷疑,甚至被威卡放黑函攻擊,放空還會被嘎。即使日後威卡爆掉,也只是一個痛苦的勝利、一個悲傷的故事—『我最後有理,但是我既沒有得到財務上、也沒有得到精神上的報酬來彌補我的損失。』

就算獲利是假的,但股價是真的,股價只是反映了所有看法的總和,自己怎麼想完全可能與股價無關,但是集體的看法是說變就變的,自己的想法只不過是種種可能性之一而已。

另一個避免自我欺騙的提醒,就是別以為自己只剩這個選擇,也別把當下的選擇當作一輩子。

威卡騙局的另一種受害人就是員工,資深員工、高層員工。對於那些有權限知道公司營運狀況的高層來說,威卡的待遇普遍優於同業,而且也不用真的做事,只需要大家一起演戲、一起維護威卡企業運作的假象。

只要不覺得哪裡奇怪,不要繼續問下去,就足以讓所有平凡員工將威卡視為職涯最佳落腳處,並願意為了維護這個選項,繼續對許多可疑之處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。也許他們不是壞人,卻一起承擔了最壞的結果。

這本書其實沒有所謂的遠大目標,沒有要教任何人如何識破謊言、如何堅持自己個看法,僅是記錄一間吹破牛皮的公司如何倒閉消失,以及這個謊為何能堅持許多年。即使是 DAX 指數納入的企業,再怎麼不可質疑的頭銜,也會發生這樣的事。

想像最壞的結果,為所有的可能性做好準備,別以為自己毫無選擇。

因為金融市場裡,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