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常聽的音樂有點聽膩了,換成同風格的志方あきこ。聽著聽著回想好像沒把海貓的坑填完來看一下好了,結果是 3 天廢寢忘食作息大亂工作最低限度的一口氣追完,邊爆哭邊看完 EP8,非常滿意這個魔法與推理、慘劇與希望共存的真相貓箱。
願在黃金鄉裡,死者復活、失去的愛復甦,魔女終獲永遠的安寧。
無人生還,誰在述說
在介紹《海貓鳴泣時》(うみねこのなく頃に)之前,要先介紹這部作品所致敬的推理小說,由阿嘉莎·克莉絲蒂所寫的《無人生還》,一群看似無關的人被邀請聚集到孤島上,一個接一個按大廳播放的錄音帶童謠歌詞遇害的故事,依後續流傳的文字紀錄,島上再也無人生還。
原本以為至少留下的是兇手,一個都不留的話,這些人是誰殺的?少了解說,差點會以為是鬼故事,如同《海貓》提到的觀點:若撕去推理過程,許多推理小說只看案件,大概跟魔法差不多。這就是閱讀推理小說的趣味所在,不只「WhoDoneIt」找兇手「HowDoneIt」也要給出手法相當的解釋,當然,是要人類能在物理世界達成的。
《海貓》採取相同的文本架構,1986 年 10 月右代宮家族在六軒島召開家族會議,島上流傳魔女傳說,若能解開碑文則獲得魔女貝阿朵利切的黃金,或者魔女將以家族的生命為代價而復活。在家族會議兩天內因颱風無人接近,右代宮家族全數遇害,無人生還。
這種有魔女有儀式有碑文有連續殺人的案件,也未免太香了吧!
沒有愛的話,就看不見
如果不是因為對前作《寒蟬鳴泣時》的信心與了解,《海貓》絕對是很難推坑的作品。隨著敘述方式,你很難說這是推理小說還是魔法小說,畢竟兇手當然希望讀者以為是魔法作品啦。
EP1-4 是案件篇,你會看到幾乎重複的慘案,浮誇演出的魔法效果。部分細節不同,或是有些看似不重要的新線索被補齊。
不習慣看漫畫的人,會因為幾種視角的切換(六軒島上,旁白觀點,上層魔女)而混亂,加上作品中又有所謂「紅字真實」與「藍字真實」的規則(紅字,無可質疑不需驗證的真實;藍字,需要以紅字辯駁的真實)大概會讓人崩潰大喊看漫畫怎麼也這麼累啊。
話說回來,如果是常玩找兇手類型桌遊的人,應該會讀的很過癮喔。
到了 EP5-6 ,又加入了的偵探角色與推理小說原則「諾克斯十誡」,這就把推理小說第三樂趣「WhyDoneIt」重要性凸顯的更明顯:手法都是可能的,合乎規則的,但隨著前四次事件建立起的右代宮家族成員形象與性格,卻出現了不能被讀者接受的行為,這個解釋是能接受的嗎?
隨著 EP1~6 發展,故事的重心也被由「解謎」巧妙轉移到「解謎之後」。主角由出題者與解謎方,轉換為 1986 年因為生病躲過右代宮滅門案的倖存者,右代宮緣壽。
失去了所有家人,既是受害者的後代,也可能是加害者後代,而自己失去了所有家人,又什麼也不知道。最後則以自己的性命為賭注,成為觀測者與推理者,前往追求 1986 年的真相。
真相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把什麼當作真相
在 EP5-8 的解謎篇,就有許多關於「真實」的辯論:如果真實是可以因為個人詮釋角度而有差異,那還能說是絕對的真實嗎?追求絕對真實的偵探繪梨花,找了 100 個前男友出軌的證據,以心碎為覺悟擁抱絕對真實,排除了 100 種解釋證據的可能性。
知名量子物理學實驗「薛丁格的貓」,以一隻密閉空間的貓箱,可以同時死的、也是活的,那你會打開貓箱,或是留下一絲希望。貝阿朵莉切的謎題之所以能成立,反而是因為接納所有可能的解釋,隨意的、惡意的、輕挑的,當然也能充滿愛的「WhoDoneIt」與「HowDoneIt」。
因此,也能理解為何海貓最後評價兩極,《海貓》是作者向讀者發出的後設真實挑戰:你想看的的真實,是你願意接受的現實嗎?讀者以倖存者的視角,了解在真實以外,原來還有能痊癒自己的魔法敘事,修復傷痕,超越時間,帶著勇氣與愛活在當下的魔法。而沒有愛的人,則是看到自欺欺人、逃避現實的爛戲而已。
所有的「真相」都演給你看了,還是有想像的空間——這就是屬於讀者的真實。
沒有愛,就看不見更多可能性。
沒有愛,就會活在無法接受的「真實」裡。
無知一定是幸福的,選擇要相信什麼而活下去也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